行走非遗路,研学见匠心
行走非遗路,研学见匠心
—四川省彝文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之
彝族传统染料制作技艺非遗研学活动
为深化 “非遗进校园” 教学实践,引导学生感受本土文化魅力、增强文化传承责任感,为繁荣民族文化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努力学习, 9 月 24 日,学校组织彝族传统染料制作技艺非遗班 16 名师生赴布拖县,开展以 “探寻非遗根脉,传承民族匠心” 为主题的研学活动。
研学活动历时2天,师生们深入到布拖县文化馆、布拖县彝族阿都文化传承基地、布拖县大桥银饰一条街、布拖县蒉染原料种植田及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小学五个研学点位,通过“参观 + 体验 + 互动”模式,让学生沉浸式触摸非遗文化的温度与深度。
在布拖县文化馆,学生参观了“本土非遗专题展区”,展区涵盖彝族漆器、朵洛荷舞蹈服饰、阿都高腔山歌乐谱、传统纺织工具等110余件实物。讲解员结合 “阿都彝族迁徙史”,生动讲解每件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、彝族传统民居的设计工艺、朵洛荷舞蹈服饰中“红黑配色”象征的民族寓意。期间,学生主动提问“朵洛荷的歌词创作规律”,进一步深化对非遗历史的认知。
布拖县彝族阿都文化传承基地内,传承人曲木阿拉在火塘边为学生讲解彝族传统生活习俗。漆器制作区,传承人曲木友日现场演示“生漆过滤 — 木胎打磨 — 分层上色” 工序,学生近距离观察生漆与矿物颜料的融合过程,还亲手触摸未完工的漆器木胎,感受 “木与漆” 的材质碰撞。传承人叶布此吉现场演示简易漆器上色手法,帮助学生建立 “非遗不是静态展品,而是活态文化” 的认知。学生纷纷表示 “原来一件非遗作品要花几个月时间,匠人的耐心太了不起”,充满了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情。
布拖县大桥银饰一条街聚集了 15 家彝族银饰手工作坊店铺,学生 3 人一组,走访 “彝乡银坊”“阿都银艺”。在 “彝乡银坊”,店主乃古伍呷现场演示 “熔银— 捶打 — 錾刻 — 抛光” 全流程:将银块熔化成银水倒入模具,再利用自制模具做成彝族传统银扣,最后用錾子在银扣上刻出源自彝族对自然崇拜的 “几何纹”。学生不仅观察到银饰从 “原料到成品” 的蜕变,还亲手触摸刚抛光的银手镯,感受其细腻质感,并向店主提问 “银饰如何保养”“年轻人是否愿意学这门手艺”,店主分享 “近年来有 3 名 00 后学徒来学习,非遗传承有了新力量”,让学生看到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。
在布拖县民主村染料原植物种植田(当地非遗 “彝族传统染色技艺” 原料供应地),我校研学导师火木莫子外向学生介绍用于染色的核心植物蓼蓝(染蓝色)。
学生在指导下,学习采摘成熟的蓼蓝叶片,体验 “从田间到染缸” 的第一步,并于当天返回校内进行第二次分拣。学生惊讶于 “原来衣服的颜色可以从植物里来”,进一步理解 “非遗技艺源于自然、依赖自然” 的生态理念,部分学生还收集少量植物样本,计划带回学校制作 “非遗染料标本”。
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小学的 “朵洛荷方队” 由 80 名小学生组成,表演者身着彝族百褶裙、迈着轻盈步伐,用彝语演唱对彝族火把节和家乡山水的赞美。表演结束后,方队成员邀请我校学生一起学习朵洛荷唱调,我校学生跟着节拍尝试,现场气氛热烈。期间,我校学生提问 “怎么记住这么多歌词”,方队领队回答 “把平时说的话转换成歌词,就容易记了”,这种 “趣味传承” 的方式让学生深受启发,不少学生表示 “以后想在学校学唱朵洛荷”。
此次研学活动通过 “历史溯源 — 技艺体验 — 实践观察 — 互动交流” 的完整链条,让学生从 “被动听” 变为 “主动探”,不仅深化了对彝族非遗文化的认知,更培养了 “文化保护从我做起” 的意识。
为巩固运用好研学成果,学校将组织开展 “非遗研学成果展”;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,开办彝族传统漆器制作、彝族传统银饰加工技艺等兴趣课;与布拖县特木里镇依撒小学建立 “非遗文化交流友好学校”,组织两校学生开展朵洛荷联演,让非遗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日常,助力学生成长为 “非遗文化的感知者、传承者”。
(校团委 供稿)